近日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发布
这是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2016年修订版)》基础上
时隔7年后的一次重大调整
让人惊讶的是,
新版指南明确:
血脂检测应列入
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
具体啥原因?
还有哪些变化?
一起来看!
血脂多久查一次好?
相比2016版指南建议 20~40 岁成年人至少每 5 年测量1次血脂,新指南建议改为了2年~5年测一次。具体为:
▼<40岁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包括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TG(甘油三酯)。
▼≥40岁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应根据个体化防治的需求进行血脂检测。
在上述人群接受的血脂检测中,应至少包括1次Lp(a)的检测。其中,Lp(a)代表脂蛋白(a),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先证者的一级和二级亲属均应进行血脂筛查。
新增加了3个项目
相比2016版指南,新版指南在临床血脂检测的常规项目TC、TG、LDL-C、HDL-C的基础上,增加了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作为血脂常规检测项目。其中:
▼载脂蛋白质A1:正常人群水平多在1.20~1.60g/L范围内,女性略高于男性。
▼载脂蛋白B:正常人群在0.80~1.10g/L范围内。
▼脂蛋白(a):浓度与遗传有关。通常以300mg/L为切入点,高于此水平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史者;
▼存在多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
▼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 55 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 65 岁前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坏胆固醇”,管理好“坏胆固醇”(LDL-C)对于血管健康非常重要,不同人群标准不同。比如,普通健康者“坏胆固醇”只要不超3.4毫摩尔/升就可以;而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坏胆固醇”要在2.6毫摩尔/升以下。具体的风险等级可以由医生结合自身状况判断。
降脂靶点目标值:
风险等级 | LDL-C推荐目标值 |
低危 | <3.4mmol/L |
中、高危 | <2.6mmol/L |
极高危 | <1.8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 |
超高危 | <1.4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 |
除了上述变化
备受关注的还有
新版《指南》明确
血脂检测应列入
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
很多人都会觉得
血脂异常属于“成人病”“老年病”
与学生的关系不大
孩子真有必要检查血脂吗
胖=血脂高吗?
血脂异常有什么危害?
一起来学习
↓↓
统计显示,我国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超过10%。肥胖与血脂异常互为因果、如影随形,学生血脂异常的发病率与肥胖率相当,甚至更高。
2017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检出率为20.3%,高胆固醇血症检出率为5.0%,3.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胆固醇血症检出率较2004年已增加近3倍。
2021年,天津市对7.2万名幼儿园大班儿童和9.1万名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慢性病危险因素筛查,幼儿园大班儿童肥胖检出率为11.1%,血脂异常检出率为7.4%;小学二年级学生肥胖检出率为21.4%,血脂异常检出率为13.5%。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22年发布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深圳市某区17所小学一年级部分班级约2900名儿童中,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的检出率分别为23.6%、11.8%。
这些惊人的数据都在提醒我们,儿童血脂异常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血脂水平与体形无必然联系,瘦人并非对高脂血症“免疫”。过多摄入胆固醇与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或因遗传、疾病等导致体内合成胆固醇升高,都会引起高血脂。
血脂主要值有四项,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异常与脂肪代谢异常有关,并和平时的饮食联系紧密。有的人体形消瘦,但是这些指标也可能偏高异常。另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坏胆固醇”,若超标对血管损害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是“好胆固醇”,它越高则越能保护血管,不容易产生动脉硬化。
01、掌握“多”和“少”,搭配有技巧
■ 食物巧搭配。食物多样性不足的儿童患超重肥胖的比例更高,因此,要吃好正餐,保证食物多样,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超重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