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
立夏已过
又到了夏打盹的时候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吃完饭就开始犯困?
尤其是午饭过后
敲键盘的手
就那么逐渐慢了下来
头也一点点开始小鸡啄米
那“特困生”的滋味
着实让人难受
为啥吃了饭就犯困?
怎么赶走“瞌睡虫”呢?
“饭困”是因为血液都去胃里了?
关于饱后犯困,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吃完饭后为了消化,进入胃肠道的血液就会增加,供应大脑的血量相应减少,从而导致短时间内大脑缺血缺氧,引起反应迟钝、犯困的情况。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答案是:有道理。血液确实经过神经调节重新分配,导致大脑血液供应相对较少。不过,虽然吃完饭后,大脑供血量会有改变,但事实上,变化度很小,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影响。
“饭困”主因是体内激素在“作祟” >>胆囊收缩素 进食后,人体会分泌一种叫做胆囊收缩素的物质,它会刺激胆汁分泌,帮助消化吸收食物。同时,它还会激活大脑负责睡眠的区域,让人产生困倦感。 一般来说,在摄入大量高脂高蛋白的食物之后,人体中的胆囊收缩素水平就会大幅度升高,让人变得更加想睡觉。 >>胰岛素 饭后食物中的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就会分泌胰岛素,帮助控制血糖。而胰岛素会促进蛋白质合成,进一步促进大脑内5-羟色胺的分泌,帮助安眠镇静。 此外,胰岛素还会促进人体中钾离子从血液中进入细胞内,若人体处于轻度低血钾状态,身体也会出现疲劳和困意。 一般来说,在摄入大量的精细米面、甜食、饮料等碳水化合物后,身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会快速升高,让人变得更加想睡觉。
如何缓解“饭困”? >>控制“类”和“量” 建议午餐以粗粮、豆类、薯类代替精白细软食物,粗杂粮占全部主食的1/3左右,适当增加肉蛋奶等蛋白质,减少淀粉类的摄入,增加绿叶蔬菜等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每顿吃“七分饱”。 >>中午小憩 吃完午饭后,可以小憩15分钟左右,不仅能有效缓解犯困状态,还能降低体内压力激素分泌,提高下午工作效率。 >>适当多喝水 有研究表明,喝水能够让大脑提速14%,有助于保持思维敏捷,减少困倦感。 >>头部按摩 用十指做梳头动作,持续3~5分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效松弛头部神经的紧张状态,减轻疲劳。 >>调节呼吸 若十分困倦,可坐直身子,闭目养神,并做大约20次深呼吸。深呼吸可调节神经系统,使大脑尽快消除疲劳,让人轻松舒畅。 饭后的正确姿势
>>饭后不宜立即躺下睡觉 如果饭后立即躺下,很容易造成因充盈状态的胃变位而导致胃里的食物与胃酸再通过贲门反流到食管中出现反酸、胃灼热现象。 特别是腰腹部脂肪堆积、胃动力下降的人群更易患上反流性食管炎。即使是健康人群,饭后习惯躺着也会因为体能消耗减少而不利于体重控制,简单来说就是会“发福”。 >>饭后不宜立刻运动 很多人觉得吃饱了运动一下刚好可以消消食。其实刚吃完饭就剧烈运动,会使此时原本集中在胃、肝脏的血液,有一部分流到运动系统。因此延缓了消化液的分泌,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还会令储存了大量食物的胃因颠簸而不停牵拉着胃的韧带。长此以往,韧带变得松弛,导致胃下垂。 为了确保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进餐后最好不要突然起身,以免引起心脑血管供血不足。比较保险的做法是,吃完饭在原位小坐十几分钟,然后再起来走动。 如果想散步,建议饭后休息至少10分钟再进行,若吃得过饱则需适当延长休息时间,而且饭后散步应该缓步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