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今日雨水丨雨水时节,除了“春捂”,你还需要知道这些藏在诗词里的养生秘诀!
  • 2025-02-18 来源:河北省计生协
  • 阅读量:350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笔下的雨水时节,总带着朦胧的诗意。当东风拂过冰封大地,“雨水”悄然到来。这个节气不仅承载着自然的变迁,还蕴含着古人书写的养生智慧。让我们跟随诗词的韵味,揭开那些岁月沉淀的养生秘笈。


听三候物语,悟养生奥秘

古人以五日为候,将雨水分作三幅动态画卷。

1.一候獭祭鱼

雨水节气,水獺开始捕鱼,将捕获的鱼摆放在岸边,就像农民祭天地庆丰收一样,先祭祀一番而后再食用。东坡居士曾笑谈“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獭鱼初出穴”,道出了寒冰初融时,万物对温暖与生机的渴望。

此时最宜"夜卧早起",效仿《黄帝内经》中“被发缓形”的闲适,让晨光唤醒沉睡的经络。

2.二候鸿雁来

鸿雁为候鸟,春天从南方迁到北方繁衍后代,秋天再迁往南方温暖之地过冬。雨水节气之后,在南方过冬的鸿雁呈“一字形”或“人字形”雁阵向北迁徙。

这个时节最忌“春困”缠身,不妨效仿陆游“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的活力,在庭院中舒展筋骨,让阳气随雁阵直上云霄。

3.三候草木萌动

雨水节气时,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升,开始萌芽,甚至长出嫩苗。

此时养生当学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的童趣,踏青寻芳间,让新生的草木精气滋养五脏六腑。五代诗僧齐己“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的佳句,更暗含了“接地气”的养生真谛。


品春日美食,养天地正气

雨水时节的餐桌,是文人墨客争相吟咏的养生战场。苏东坡在《雨后行菜圃》中写道:“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掌”,将雨后新笋比作羊羔熊掌。这般雅趣暗合孙思邈“省酸增甘”的养生要诀——春笋清肝,荠菜明目,香椿醒脾,恰似一剂天然药方。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记载的“梅花粥”,将飘落的白梅与粳米同煮,取“疏肝解郁”之效。而陆游“晨烹山蔬美,午漱石泉洁”的饮食之道,正是雨水时节“清补”精髓的最佳注解。今人不妨效仿古人,以枸杞芽拌豆腐,佐以一碗金橘山药小米粥,让五脏六腑沐浴在春日的暖阳里。

药酒文化在此时节更显风雅。李时珍推崇的“松花酒”,取初绽松花二两,黄酒一斤,密封月余后开坛,琥珀色的酒液暗藏“轻身明目”之效。若嫌制酒繁琐,一盏玫瑰洋参茶亦足矣——取干玫瑰十朵、西洋参三片、蜂蜜一匙,沸水冲泡间,看花瓣舒展如舞,恰似李清照"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婉约情致。


沐春雨诗情,养怡然心性

雨水时节“肝气旺而脾气弱”,易生郁怒。古人深谙此理,常以琴棋书画来怡情养性。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道出了雨水时节最妙的养心之道;王维在《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以五音调和五脏;文徵明于停云馆中“试笔闲临帖,浇花自汲泉”,借书画疏解肝郁。

明代医家李时珍更推崇“导引术”——盘坐转体、拉伸筋骨,以调和气血。若逢细雨绵绵,不妨效仿张志和所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让纷扬的雨丝洗去心头的尘埃,焕发全身的舒畅与宁静。


赏民俗雅戏,承千年智慧

川西坝子的“撞拜寄”风俗,将养生智慧化作人间喜剧。父母携稚子立于廊下,相中过路文士便高呼:“先生留步!愿小儿得沾文曲星辉!”被“劫”的读书人往往莞尔应允,这场春日邂逅成就了多少“偶因春雨逢知己”的佳话。

而在江南,新婿呈上的“罐罐肉”总少不了一味陈皮,既解油腻又健脾,暗藏岳家“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养生期许。

岭南的“占稻色”仪式更显妙趣:老农将糯米倒入烧红的铁锅,看米花爆作雪浪翻滚。若得满锅银白,便高诵“白玉满堂春富贵”,将米花分与邻童同食,既讨丰收吉兆,又取“米花润肺”之效。这般寓养于俗的智慧,恰似春雨润物,滋养着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责任编辑:蒋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