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来临啦
你计划好行程了吗?
外出旅行,除了做好吃喝玩乐的攻略
也别忘了掌握实用的应急小贴士
快收下这份健康出行指南
遇见问题不用慌
带娃出行安全锦囊
儿童是出行中的重点关注人群,务必做好饮食卫生与人身安全的综合防护。
饮食卫生篇
保持饮食规律:旅途中尽量维持孩子平时的作息和饮食时间,定时定量,防止因旅途疲劳引起暴饮暴食或营养失衡。
严守食品安全:不购买来源不明的食品,尤其是无证摊贩食物;避免食用变质、过期的食品。水果需充分清洗并去皮,防止农残和细菌摄入。
注意水分补充:多饮温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但要避免饭前大量饮水,以免影响进食。
出行小贴士:可自带少量常吃的儿童零食或主食,如米饼、馒头等,减少不适应陌生饮食环境带来的肠胃不适。
安全防护篇
防走失措施:在人流密集场所(如景区、车站、商场等),教会孩子记住家长姓名、电话等信息,佩戴带有联系方式的防走失手环,不让孩子脱离视线。
防意外伤害:劝阻孩子攀爬护栏、石壁、高台等危险区域;游乐项目时须严格遵守使用说明,系好安全带。
孕妈出游特别提醒
孕期女性在出游期间需格外关注自身及胎儿安全,合理安排行程、科学评估风险尤为重要。
合理安排行程
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孕妇体力相对有限,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易引发疲劳及下肢水肿。建议每活动1至2小时适当休息,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身体不适。
选择舒适的交通工具:出行时应优先选择座位宽敞、舒适的交通工具,如火车软卧、飞机等。如乘坐汽车,应全程规范系好安全带,安全带应固定于腹部以下、髋部以上部位,避免对腹部造成压迫,保障母婴安全。
孕期保健
注意饮食营养:多摄入高蛋白、富钙铁等营养食物;忌食辛辣、生冷,以防腹泻及胎动异常。
情绪管理与胎动监测:保持愉悦心情,定时监测胎动,若出现明显异常请及时就医。
出行小贴士:出游时间建议选在孕中期,此阶段孕妇身体较为稳定,适合出行。孕早期易孕吐且流产风险高,孕35周后面临临产风险,都应避免出行。
科学避孕要牢记
五一假期是情侣结伴出行的高峰期,在享受浪漫之余,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科学避孕,避免意外怀孕对生活带来干扰。
避孕方式选择
避孕套:使用便捷、安全,兼具预防性传播疾病(如艾滋病、梅毒等)功能,适合大多数情侣出行使用。使用时需做到全程、规范佩戴,避免破损或滑脱,切勿在射精前临时佩戴,以免导致避孕失败。
短效避孕药:适用于有规律服药习惯者,建议于月经来潮第1天或第5天开始服用。须每日定时服用,漏服1片及时补服,漏服2片需加用其他避孕措施,漏服3片应停止本周期服药,待下次月经来潮后重新开始。
紧急避孕药:紧急避孕药是一种事后补救措施,适用于无保护性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可有效降低妊娠风险。需注意,紧急避孕药不宜频繁使用,以免引发月经周期紊乱。
树立正确观念
共担责任意识:避孕是双方的责任,应共同协商选择适合方式;
尊重沟通优先:保持开放沟通、尊重彼此感受,是维护关系健康的基础;
就医咨询为先:如出现避孕失败、疑似怀孕等情况,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妇产科就诊。
防晒防虫双保险
中暑防晒
夏季预防中暑可以多喝矿泉水、湿开水、绿豆汤等,若有中暑症状可选用淡盐水和电解质水。
中暑时,应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散热,用冷毛巾擦拭颈部、手腕等部位降温。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药物。
外出时,正确使用防晒霜、遮阳帽、防晒衣,做好防晒工作。若晒伤,应及时冷敷伤处,避免继续暴晒,以防皮肤进一步损伤。
防虫叮咬
蚊虫叮咬后及时外用药,切忌抓挠,皮肤破损易造成感染。被蜜蜂、蜈蚣蜇伤后,用浓肥皂水冲洗伤处,中和酸性毒液,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若有蚂蝗、虫类附着皮肤,不可强行拉拽,可在吸附处对侧轻拍,使其自行脱落。虫体钻入皮肤时,应使用镊子垂直拔除,或及时就医处理。
出游后,应检查孩子的脖子、腋窝、腰部、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是否有叮咬痕迹。野外活动时建议穿紧贴四肢皮肤的长袖衣裤。
注意事项:2岁以下婴幼儿慎用驱蚊液,优选物理防护;2岁以上儿童可选“避蚊胺10%以下”产品,但孕妇使用前需咨询医生。
别让突发情况扫了兴
出游备药要周全!家庭药箱建议备齐四类基础药物:
①感冒药:儿童可选小儿感冒颗粒缓解发热咽痛,成人可备氨酚伪麻美芬片(日片)/氨麻美敏片Ⅱ(夜片);
②肠胃药:携带保济丸应对消化不良、藿香正气口服液(防止中暑、肠胃不适)、蒙脱石散(急性腹泻)、口服补液盐(腹泻后防脱水);
③外用药:碘伏消毒伤口,创可贴保护创面,云南白药气雾剂处理扭伤肿痛,炉甘石洗剂应对皮肤瘙痒、蚊虫叮咬;
④抗过敏药:西替利嗪滴剂(儿童)和氯雷他定片(成人)应对花粉尘螨过敏。
重点提示:儿童需另备退热药(如泰诺林、美林)、肠胃益生菌;孕妇请勿自行服药,药品需经医生确认方可使用;慢性病患者务必带齐常用药和病历资料,确保连续用药不断档。
“五一”小长假是休闲放松的好时机
愿您在这段美好旅程中
收获欢乐与平安!
如遇紧急情况
请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并前往就近正规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