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
是属于中国人的独特浪漫
这个七夕你计划怎么过?
还没想好?没关系!
古人早已替你准备好了!
这6种过七夕的方式,快来看看
见面
△ 《七夕图》 傅抱石
七夕的浪漫,蕴藏在“相见”之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全凭喜鹊年年搭桥才能相聚。西汉古籍《淮南子》所载:“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正是这一相逢场景的最早写照。秦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亦写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道尽了相见的珍贵。这个七夕,去见面吧!若无法相见,亦可写一封情书,效仿古人“寄情尺素”,以短笺寄托思念,让心意跨越时空,不辜负这鹊桥映月的美好时节!
赠礼
△ 西汉 “长毋相忘”银带钩 南京博物院藏
在古代,中国人表达爱意往往含蓄而细腻,常以红豆、发簪、佩饰等小物寄托真情。交换信物,即是交换真心。在诸多爱情信物中,有一种颇为特别——花椒。先秦时期,人们常以花椒表达爱意。《诗经·陈风·东门之枌》有云:“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女子将花椒赠予心仪之人,寓意“多子多福”。这个七夕,不妨准备一份独具巧思的礼物,寄托心意!
雅事
△ 明 释明俭《曝书图》局部
当下,人们在七夕多以晒鲜花、晒合照传递幸福;而在古代,七夕也有一项与“晒”有关的趣味风俗——晒书、晒衣。东汉《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宋代时,宫廷藏书之处还会举办“曝书会”,将典籍、字画甚至青铜器拿出晒晒,文人学者会借机一饱眼福,这也逐渐演变为一场文化活动。如今,全国不少图书馆、博物馆、古籍收藏单位会在七夕开展“晒书节”。今年七夕,不妨带上心上人,一起感受别样的中国式浪漫!
食味
△ 乞巧图(局部图)清·丁观鹏 上海博物馆藏
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七夕节也有独特的饮食风俗。两汉时多食黍饼,魏晋南北朝时盛行汤饼,唐代吃斫饼,寓意团圆,宋代则流行巧果、荞麦及花瓜。这里说的巧果是用油、面、糖、蜜等制作而成,并用模具印出吉祥的图案。古人认为“巧”和“桥”谐音,吃巧果也是祈盼牛郎和织女早日见面。这个七夕,不妨试着一起做份巧果,或是寻家中式糕点铺,尝一尝这份古早甜意,在酥香里品七夕的传统滋味!
观星
△ 《唐宫乞巧图》宋 佚名
《竹枝词·拜文昌》有云:“桥填乌鹊星联斗,天上人间各自忙。”古时女子乞巧,男子会干什么?相传魁星诞于农历七月初七,被视为掌管文运之神,宋代起便有拜魁星的习俗,学子们以此祈求功成名就。先秦古籍《夏小正》亦记载:“初昏,织女正东向”,并以此作为七月的时令标志。古人通过观星授时,掌握四季变化,以指导农耕生产。这个七夕,不妨与心上人一同仰望星空,默默许下心愿!
告白
△ 顾炳鑫国画作品《凤求凰》
古人告白从不是直白的 “我爱你”,却字字句句皆是深情。“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司马相如以一曲《琴歌》俘获卓文君的芳心,二人私奔结缘。《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更是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写照。连理枝又叫“相思树”,两树枝芽相依相生,比翼鸟则源于《山海经》,因一鸟独翼,唯有双鸟合飞,方能比肩天际,寓意爱情同心同飞。
经过2000多年的演变
如今的七夕不止于“中国情人节”
“我爱你”也不止于三个字
你的七夕表白文案想好了吗?
2500多年前的《诗经》教你如何表达爱
保甜
暗恋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追求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热恋版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最后,别忘记
浓情蜜意之时,车辆发动之前
记得准备好安全套
(1)选择与检查安全套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尺寸(52mm为常用尺寸)的安全套,确保其质量合格且在保质期内(一般为3年或5年)。使用前,检查外包装是否有破损、过期等情况。如有问题,应更换新的安全套。
(2)打开包装与佩戴安全套
轻轻撕开包装,注意不要用牙齿咬或使用尖锐的物品划开,以免损坏安全套。将安全套取出后,区分正反面,卷边朝外,放在勃起的阴茎顶端,注意将储精囊的一端朝上。(3)挤出空气并展开安全套
用手指轻轻捏住储精囊,挤出里面空气,以防止途中因空气膨胀而导致安全套破裂。随后,慢慢将安全套展开,直到覆盖整个阴茎及部分阴囊。
(4)佩戴后检查与调整
确保安全套佩戴合适,检查是否有褶皱或扭曲现象。如有,轻轻调整以确保贴合阴茎。过程中注意保持安全套位置,若发现异常,需立即停止并检查安全套是否破损。
(5)安全套取下与处理
在阴茎尚未完全疲软前,用手握住安全套根部,将阴茎与安全套一起抽出,避免精液溢出。取下后检查是否有破损,然后打结并妥善丢入垃圾桶。
为自己负责,也是为伴侣负责
让浪漫的七夕
不仅甜蜜动人,更健康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