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嘴、迈开腿”是减肥的黄金法则
但现实中许多人
却陷入“越减越胖”的恶性循环
明明感觉很努力了
减肥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到底为啥?如何避免无效减重?
别着急,小编梳理了
减肥路上的五大“深坑”
大家记得躲避哦
怎样才算超重肥胖?
超重和肥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饮食、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变化等。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
BMI=体重(kg)÷身高(m)²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24之间。
BMI在24~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
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其中,又根据BMI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以及极重度肥胖。
什么是无效减重?该如何避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介绍,一般将减重量少于5%界定为无效减重。例如,对于体重200斤的人,如果减重不足10斤,即属于无效减重。
专家表示,通过一些极端方式,如不合理运动或过度节食可能会使体重短期内下降,但减少的多为体内水分甚至肌肉,而非脂肪,同时还可能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不利于长期体重管理。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易出现反弹,这些均属于无效减重。
专家介绍,体重反弹主要有几个原因,如采用不适合自身的减重方式、减重成功后放松饮食管理等。身体有一个自然的调节体重的机制,叫作“代谢记忆”。以体重约200斤的人为例,减至150斤时,身体未必立即“接受”150斤的体重,往往会产生将体重向原水平回调的趋势。减重成功后需继续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身体逐步“认可”150斤的体重,体重才可趋于稳定,通常需要约1.5至2年时间。
这些减肥常见的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一:熬夜能减肥
熬夜可以消耗体能,这样能达到减肥的目的,这种说法对吗?医生表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熬夜不仅不能减肥,而且可能会导致肥胖。熬夜时,身体会发生一些内分泌的变化,引起一些炎症反应、内分泌水平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加速体内脂肪的蓄积,更容易导致一些疾病。
误区二:减肥中不吃油脂才是健康饮食
医生提醒,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饮食中,需要均衡饮食。包括碳水化合物,油脂类的,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我们需要足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水分等。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提倡每一个星期至少吃40种以上的食材,这样营养摄入才是相对均衡的,严格限制油脂的摄入反倒是一种伤害。
误区三:不吃早餐能减肥
早餐摄取的热量占一天热量的22%~25%,这部分热量往往比午餐和晚餐更易消耗。吃早餐能让新陈代谢有个跳跃的开始,加速身体循环,不吃早餐更容易出现过胖、超重的情况。
误区四:减肥不能吃主食
长期不吃或少吃碳水化合物容易引发低血糖、肠道功能异常、记忆力下降、失眠等症状。对于想减肥的人群来说,主食并非吃得越少越好,而是尽量少摄入精制碳水化合物,比如米饭、馒头等,可搭配一些杂粮、薯类。适量吃主食不会发胖,每天的摄入量可控制在200~250克左右。
误区五:只要运动就能减肥
运动虽然能消耗人体内的能量,但仅靠运动,减肥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即使每天打数小时网球,只要多喝1~2瓶碳酸饮料或吃几块蛋糕,辛苦的减肥成果便会化为乌有。有规律的运动+健康的饮食,才是减肥的关键。这3个运动堪称减重“黄金搭档”,快来试试↓↓
①跳绳:1分钟高强度跳绳+1分钟休息,循环7组,燃脂效率拉满;
②游泳:不伤膝盖还能加强心肺功能;
③跑步:每天30分钟以上,一周2~3次,但注意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锻炼哦~
还有人说遭遇“减重平台期”
明明刚开始效果很好,但减着减着
体重秤上的数字几周都“纹丝不动”
别焦虑!这是身体的正常反应
1.为什么会有平台期?
减重平台期是人体的正常生理保护机制。减重过程中,饮食与运动方式的改变打破了原有的体内平衡与内环境稳态。机体会通过提高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能量利用效率、降低基础代谢率等方式进行能量补偿,同时调控能量代谢的多种激素亦会发生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后,机体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并形成新的能量平衡,减重速度因而放缓或短暂停滞。
2.如何突破平台期?
建议在进入减重平台期时,保持信心,重新回顾饮食、运动、睡眠和心理状态等生活习惯。减重初期动力较强,饮食控制严格,但随着时间推移,动力和执行力下降,易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能量摄入,或因过度节食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形成体重停滞。
饮食:坚持“餐盘原则”,多样化食物结构,选择天然、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少吃精制主食,同时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量,避免肌肉流失。
运动:在保证基本运动量的基础上,适度增加强度或调整方式,如加入力量训练,或将跑步替换为游泳、骑行、球类等,延长运动时间或增加频率,使身体重新接受挑战。
其他:同时,要关注作息和情绪管理,防止压力和睡眠不足成为阻力。保持积极心态,不被体重数字左右,循序渐进,方能稳步推进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