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生育政策实施以来
经常有人会疑问
都已经放开生育、鼓励生育了
为什么还要提避孕?
还免费提供避孕药具?
9月26日是世界避孕日
主题是科学避孕,保护生育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疑惑
同时掌握科学避孕知识
为什么仍需强调避孕?
认为发放避孕药具和支持生育存在矛盾的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解。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和免费提供基本避孕药具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前者属于人口战略层面,后者属于公共服务层面,两者并不矛盾,事实上,提供包括基本避孕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是推动实现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图片来源于豆包AI生成
从生育力角度看:普通女性至少有30年育龄期,且从具备生育能力到真正开始生儿育女的这一段时间相对较长;每生完一胎后的生育间隔也需要时间;从完成生育计划到生育力完全消退,时间也较长。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育龄群众有长期避孕需求。
从生育意愿角度看:随着女性主动投入社会工作的越来越多,有很多的家庭面临着“不想生、不敢生”的问题,这些家庭需要使用避孕药具来达到避孕目的。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通过避孕药具维护育龄人群的生殖健康和保护其生育能力,是生育力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免费提供避孕药具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保障服务让暂时没有生育意愿的育龄女性能够很好的储备生育能力,保护她们的生殖健康。
有哪些科学避孕方法?
避孕套
通过形成物理屏障,隔绝阴茎与阴道、子宫直接接触,从而阻止精子进入子宫,达到避孕效果。
优缺点:使用简便,可有效预防大多数性传播疾病,如艾滋病、梅毒、HPV病毒感染等,对男性和女性均有保护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避孕套需全程使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破损或脱落等情况,存在一定失败风险,因此使用时需特别谨慎。
图片来源于豆包AI生成
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
主要成分是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子宫内膜环境、改变宫颈黏液的性状,阻止精子穿透、抗着床等机制而达到避孕目的。
优缺点:该方法避孕效果可靠,同时可调节月经周期、减轻痛经症状,并有助于降低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停药后生育力可迅速恢复。需每日规律服用,如漏服可能影响避孕效果。部分女性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乳房胀痛、不规则出血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可能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尤其是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应谨慎选择。
避孕针
避孕针是通过注射一种含有高效孕激素和天然雌激素的药物,在女性体内持续释放,从而抑制排卵达到避孕目的。
优缺点:无需每日使用,不影响性生活,还可调节月经周期、保护子宫内膜、缓解痛经,并可降低盆腔炎、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发生风险。部分使用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如周期缩短、经量减少、不规则出血或闭经,偶见恶心、头晕、乳房胀痛等症状,一般较轻微,无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干预。
皮下埋植剂
皮下埋植剂是将含孕激素的硅胶囊管植入上臂皮下,使药物缓慢释放,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宫颈黏液性质及子宫内膜环境来实现避孕。
优缺点:其优点包括避孕效果显著、作用时间长(可持续3至5年)、隐蔽性好、对性生活无影响,且取出后生育能力可迅速恢复。放置和取出需进行小手术,可能出现局部疼痛、红肿等反应;部分女性可能出现月经紊乱,如经期延长、月经频发或不规则出血;少数人可能出现头痛、体重增加或痤疮等不良反应。
宫内节育器(IUD)
宫内节育器是由专业医生采用无菌操作放置于宫腔内的一种避孕器具,常见类型包括含铜宫内节育器和含药宫内节育器(如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俗称“曼月乐”)。
优缺点:其避孕效果持久,一次放置可维持5至10年(具体视器型而定),对性生活无影响,取出后可快速恢复生育力。含药节育器还能减少月经量、缓解痛经。放置和取出操作需由专业医生完成,可能导致轻微疼痛或少量出血;部分女性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腰腹不适;极少数情况下可发生节育器嵌顿、移位或带器妊娠等并发症。
输精管/输卵管结扎
输精管或输卵管结扎手术是通过切断精子或卵子运输通道,从而阻止其结合以达到避孕目的。这是国际公认的安全、有效、持久的避孕方法,适用于无再生育要求或因身体原因不宜使用宫内节育器的人群。虽然手术后可通过复通术恢复通道,但复通成功率受结扎时间、伴侣年龄及医生经验等多重因素影响,并非百分之百成功,因此在选择前需慎重考虑。
无保护(避孕)性生活后如何预防非意愿妊娠?
若在无保护性生活后需预防非意愿妊娠,可服用紧急避孕药。紧急避孕药主要分为两种:
① 激素类药物(左炔诺孕酮):主要通过抑制排卵、干扰输卵管蠕动、阻止受精卵着床以及增加宫颈黏液黏稠度来发挥作用。
② 非激素类药物(米非司酮):属于抗孕激素类药物,为处方药,需医生开具处方。临床上除紧急避孕外,还可用于药物流产。
服用要求:须在无保护性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越早服用效果越佳,超过72小时避孕成功率显著下降。服药期间不宜再次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否则可能降低药效。
常见不良反应:服用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周期改变(提前或延迟),部分人还会有乳房胀痛、头晕、乏力等症状,一般24小时内可缓解。
常见避孕误区
图片来源于豆包AI生成
“安全期”避孕:所谓“安全期”是相对于排卵期而言的,部分人通过推算或使用排卵试纸、基础体温监测来推算排卵时间。但事实上,排卵期受多种因素影响,排卵并不总是规律出现在下次月经前14天,也可能在月经刚结束或月经来潮前发生,部分女性还可能因同房时性高潮而诱发排卵。因此,“安全期”避孕方法并不可靠,其失败率高达20%~30%。
体外排精:所谓体外排精,是指男性在即将射精时,将阴茎抽出体外射出精液。这种方式高度依赖男性的感觉和控制力,而事实上,大多数男性难以做到完全掌控。同时,在性生活过程中,男性阴茎通常会分泌少量含有精子的前列腺液,即便数量不多,也可能导致女性怀孕。因此,体外排精的避孕效果不可靠。
中途使用避孕套:有些男性认为在排精前佩戴避孕套即可避免精液进入女性体内,因此并未在性生活一开始就使用,而是选择在中途或临近射精时才佩戴。这样做极易导致避孕失败,其原因与体外排精类似,即在射精之前,男性已有少量含精子的前列腺液排出。
哺乳期不容易怀孕:部分产妇因哺乳期间暂未恢复月经,误以为不会排卵。但研究显示,约50%的女性在产后6周即可恢复排卵,此时若未采取避孕措施,极易发生再次妊娠。过短的妊娠间隔不利于子宫恢复,还可能增加早产、胎儿发育受限等风险;剖宫产女性更易发生瘢痕妊娠、前置胎盘、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哺乳期同样需要避孕。
如何保护生育力?
生育力是指个体生育子代的能力,具体包括顺利怀孕的能力、健康度过孕期的能力以及保证子代健康的能力。生育力保护是指针对存在不孕风险的人群,通过手术、药物或其他技术手段保护生殖功能,使其具备产生遗传学后代的能力。
图片来源于豆包AI生成
关注青春期,保护生殖健康
青春期是获得生育能力的重要时期,应关注青少年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加强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性观念,预防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
适龄婚育,降低疾病发生
女性的生育能力和男性的精子质量在35岁后开始下降,因此适龄婚育至关重要。适龄生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受孕几率、降低生育并发症风险,还可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
放松心情,科学饮食
建议通过冥想、瑜伽或心理咨询,及时排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同时注重均衡饮食,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坚果以及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减少加工食品和高糖食物的摄入,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酒精。
计划怀孕,避免意外妊娠
人工流产可能引发输卵管阻塞、宫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并发症,增加女性继发不孕的风险。应倡导科学避孕,提倡有计划的怀孕。无生育计划的夫妻应选择适宜的避孕方法,如避孕套、避孕药等,以避免意外妊娠和重复流产。
合理应用辅助生殖技术
不孕不育的治疗手段多样,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中西医药物治疗、手术、心理疏导等综合手段,80%~90%的患者能够获得妊娠,仅有少部分患者需要借助辅助生殖技术。目前常见的辅助生殖技术有夫精人工授精(AIH)、供精人工授精(AID)、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俗称第一代试管婴儿)等。
小贴士
从2017年起,国家将免费提供避孕药具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全体人群提供免费避孕药具。有需要的朋友快来扫码领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