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影响超15亿人。2025年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无碍沟通,健康聆听”。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习爱耳护耳知识,关注听力健康,共同创造一个充满声音美好的世界!
生活中你出现过这些情况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1.电话中与别人交流比较困难。
2.在噪声环境中听声音困难。
3.只有面对讲话人时,才能理解清楚意思。
4.觉得人们说话的声音都偏轻或有些含糊不清。
5.有时候听不清一句话里的某几个字,经常要别人重复。
6.需要将电视音量调大到别人都嫌吵。
7.发现自己并不明白谈话的主题,常常会答非所问。
8.参加会议、在公共场所或家庭聚会时觉得交流困难。
9.除非距离很近,否则不能听到电话声、门铃声。
10.感到头颅里有声音,如嗡嗡声或铃声(耳鸣)。
假如以上10条测试中
你有一条或几条符合
证明你的听力有所下降
需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好听力
声音是如何被听见的?
如果把耳朵看作是一座“声音工厂”,那它的工作流程可分三步:
第一步:声音“收集站”——外耳
外耳,即我们肉眼可见的耳朵部分,主要由耳廓和耳道组成。其中,耳廓如同雷达,不仅能够捕捉周围环境中的声波,还能协助我们精准定位声源的方向。而耳道则像一条隧道,负责将收集到的声音传递至鼓膜。
第二步:振动“发电站”——中耳
当声波抵达鼓膜时,这层薄如蝉翼的膜便如同被轻敲的鼓面,开始随之振动。紧接着,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宛如默契十足的“接力队员”,依次将振动放大并传递至内耳。
第三步:信号“翻译官”——内耳
耳蜗是内耳的核心,形状像蜗牛壳,里面充满液体和上万根细小的“毛细胞”。它们把振动转化为电信号,通过听神经传给大脑,我们就能“听懂”声音啦!
警惕潜伏在身边的听力“杀手”
别把噪音当“享受”:
长时间、高强度地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不仅会对耳蜗中的毛细胞造成损害,还可能波及整个听觉传导系统,引发耳鸣和听力下降等问题。
记住“60-60-60”原则:即音量不要超过总音量的60%,每次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
经常掏耳朵:
频繁使用不洁工具掏耳朵,极易将细菌带入耳道,增加感染风险,甚至可能损伤耳道壁,严重时还会累及中耳和内耳,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乃至耳聋。
滥用药物:
药物是致聋的主要原因。许多人在选择药物时缺乏谨慎,往往只关注价格或药效中的抗感染作用,而忽视了药物的潜在风险。例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新霉素等药物,若使用不当,可能对内耳、耳蜗和前庭造成损害,进而引发耳聋和平衡失调。
擤/吸鼻涕用力过猛:
过于用力吸鼻涕,可能导致部分鼻涕被挤入咽骨管,从而诱发分泌性中耳炎或胆脂瘤型化脓性中耳炎。
感冒、鼻炎、咽炎不予理会:
鼻窦炎、鼻炎、咽炎不可小觑,它们可蔓延形成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以耳闷涨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但这种中耳炎不会造成流脓,耳痛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保护听力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