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专家说 | 亲子养育 夫妻共参与
  • 2025-05-02 来源:综合整理自央视一套《人口》栏目“亲子养育 夫妻共参与”
  • 阅读量:5

本文专家

杨凡,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副教授


有一种传统的观点是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在一些家庭中,孩子出生之后,爸爸就负责外出赚钱养家,妈妈就负责在家带娃。但是其实在育儿这个话题上,夫妻二人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期将为您讲解夫妻如何共担育儿,助家庭和谐幸福。


视频来源于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健康促进与教育资源库


为什么要提倡夫妻共同育儿?

01.育儿理念更新,科学分担家庭责任

随着社会对育儿理念的不断进步,科学育儿、精细化育儿逐渐成为共识。相比以往“吃饱穿暖即可”的养育观念,如今的家庭更加注重孩子的全面素质发展,包括性格塑造、情感发育、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因此,育儿的责任和工作量显著增加,如果由家庭中的一方单独承担,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基于此,夫妻双方共同育儿,不仅有助于分担责任,也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02.父母角色互补,促进儿童多元发展

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对父母的需求是多样的。母亲在情感抚慰、安全感建立方面更为细腻,例如通过拥抱、亲吻等身体接触帮助孩子形成稳定的情绪状态。而父亲在激发孩子运动能力、空间感知、探索勇气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举例而言,父亲常进行“举高高”“跳跃类”互动,能够有效促进孩子的平衡能力和肢体协调性,同时培养其勇敢、开朗的性格。

小科普:国际普遍认可的“1000天理论”指出:从出生到3岁(约1000天)是儿童身心发育的关键期,此阶段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3.助力性别认知构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父母作为最初的性别角色示范者,他们的互动模式、沟通方式、角色承担等,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性别认同与人际交往能力。在孩子进入性别意识初步建立阶段(通常在幼儿园至小学低年级阶段),如果父母都积极参与教养,孩子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性别差异、尊重两性角色,为其未来的社交适应和心理健康打下基础。

04.提升教养一致性与家庭育儿权威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等叛逆阶段,常会质疑单一教养者的权威,例如“为什么你说了算?”而双教养人在场,能够形成一致的育儿态度,更易建立规则认同。同时,当一方在教育理念或情绪引导上出现偏差时,另一方可及时予以调节和补充,避免极端化教育方式,形成更稳定的家庭教养系统。


如何实现父亲“有效参与”育儿?

尽管当前越来越多家庭已认识到父亲在育儿中的关键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形式参与”“浅层陪伴”等问题。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参与”,需注重以下三方面:

陪伴要“在场”更要“在心”:很多父亲虽在家中陪伴孩子,却沉浸于手机、电脑等自身事务,难以真正投入与孩子的互动。有效的陪伴意味着关注孩子的行为、情绪和成长过程,积极参与其中,与孩子建立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明确育儿的目标,不做“临时替补”:育儿不仅仅是“填补母亲空缺”的权宜之计,更应是父亲主动承担教育责任、建立亲子关系的主动选择。父亲应思考,如何在带娃过程中做出“差异化贡献”,为孩子带来新鲜体验和独特价值。

通过生活场景实现多样化互动:父亲可利用日常生活场景,如辅导作业、家务共做、户外活动等时机,开展多样化、高频次的亲子互动。在教育引导中,应避免过度指责和负面比较,转而采用鼓励引导、共情倾听等正向方式,提升亲子沟通质量。

小贴士:为支持家庭科学育儿,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多项积极生育支持政策,如河北省每年为0—3岁儿童的父母各提供10天育儿假。


面对“缺位育儿”,如何合理应对?

现实中,不乏父亲因出差、长期驻外等工作安排,难以持续进行面对面育儿。在此情况下,夫妻双方应共同努力:

合理调配时间,创造陪伴机会: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时段,主动调整时间安排,让孩子与父亲进行深度陪伴,弥补平日缺失的亲子交流。

借助数字工具,实现陪伴:可通过视频通话、语音聊天等方式实现“远程在场”,及时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营造“爸爸就在身边”的心理陪伴感,弥补空间距离造成的陪伴缺失。

夫妻共同育儿的意义

夫妻协同参与育儿,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家庭关系的稳固和成员心理的良性发展。

对儿童而言,双亲共同教养可有效提升其认知能力、学业水平、行为规范、社交技能和情绪调控能力。

对母亲而言,丈夫分担育儿职责可缩短其职场回归周期,提升就业稳定性和生活质量,增强身心健康。

对父亲而言,育儿参与有助于提升家庭责任感、亲子联结感与心理满足感,促进个人情感与认知成长。


常见疑问

Q:夫妻在育儿理念上存在分歧,应如何处理?

A:育儿过程中出现教育理念差异属普遍现象,关键在于夫妻双方需在私下及时沟通,达成教育一致性。在面对孩子时应统一立场,避免“当众拆台”或相互否定,防止孩子形成“角色操纵”行为倾向,影响其规则意识和性格养成。

Q:在离异家庭中,如何弥补缺失的父爱或母爱?

A:应明确传达:父母关系变动不等同于亲子情感的断裂。可通过节日共处、成长节点陪伴等方式,持续提供来自父母双方的爱与支持,增强孩子的安全感与归属感,最大程度减少家庭结构变化对其心理与成长的负面影响。

Q:夫妻争执时,是否应完全避开孩子?

A:若争执为理性沟通层面,适度呈现在孩子面前可起到榜样作用,有助其学习建设性沟通。但若争执演变为激烈情绪表达,尤其涉及人身攻击,应果断避开孩子,以避免对其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责任编辑:蒋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