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专家
黄磊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 主任医师
随着暑期的到来,许多朋友开启了旅行的脚步,纷纷去拥抱大自然。但是,夏季气温较高,也是蚊虫肆虐的季节。蚊虫叮咬不仅让人感到困扰,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虫媒传染病的高发。那么,这些蚊虫可能传播哪些疾病?在日常生活和外出活动中,我们又应当如何做好防护工作呢?
视频来源: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虫媒传染病的危害不容小觑
蚊虫叮咬绝非小事,很多传染病是以虫媒为媒介的,而且有些传染病对人的影响非常巨大。
以疟疾为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近50%的人处于疟疾影响范围内,每年约有2亿多人感染疟疾,其中超过50万人死于疟疾。
除疟疾外,虫媒还可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莱姆病、森林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鼠疫、恙虫病等多种传染病,传播媒介包括蚊子、蜱、跳蚤、恙螨等。因此,在夏季遭遇蚊虫叮咬时,切不可掉以轻心;无论是出行还是工作时,都应提高警惕。
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虫媒传染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和人群易感性特征:
季节性:媒介昆虫(如蚊、蜱)在温暖季节活跃,冬季活动减少或停止,因此夏季为多数虫媒病的高发期。
地域性:不同媒介昆虫的分布有其地理范围。例如,登革热主要由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传播,我国病例多见于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地区;蜱虫传播的森林脑炎在林区更为常见,东北长白山等地为高发区。
人群易感性:长期在林区、草原等媒介活跃区域生活或工作的人员(如伐木工、牧民)感染风险较高。
外出时如何预防虫媒传染病?
1.了解当地疫情
出行前需了解目的地的传染病流行情况,掌握当地是否有疟疾、登革热、森林脑炎等流行,可为个人防护和必要的预防用药提供依据。如果目的地属于高风险疫区,应提前咨询医务人员,按建议预防性用药或接种相关疫苗。
2.做好自我防护
物理防护:外出时建议穿长袖、长裤,并将袖口、裤脚收紧,避免裸露的手臂、腿部成为叮咬目标。
化学防护:使用经认可的驱蚊剂,按说明涂抹在裸露皮肤处,可配合使用驱蚊手环等防护用品,有效降低被蚊虫叮咬的概率。
降低房间温度:可开启空调并适当调低室温,蚊虫在低温环境下活动减少。
提别提醒:旅行期间,建议将行李放置在高处或行李架上,并及时关闭,避免媒介昆虫进入行李箱并被带回家中。
3.识别疾病症状
若出现高热、寒战、剧烈头痛、关节或肌肉疼痛、面颈或胸部潮红、典型皮疹(如“靶形”皮疹)、局部焦痂样损害等症状,应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部分虫媒病(如森林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需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并及时治疗。
部分虫媒传染病已有疫苗可用,例如森林脑炎疫苗。接种基础免疫(两针)可将保护能力提高至85%以上,高风险人群(如森林工人)应按建议进行定期加强免疫。
拓展:常见虫媒病症状提示
(1)疟疾:典型症状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大汗,伴头痛、肌肉酸痛等。部分患者早期仅表现为低热、乏力,易误诊为普通感冒。
(2)流行性乙型脑炎:多数患者症状轻微,表现为发热、头痛等类似感冒症状;少数会发展为重症,出现高热、抽搐、昏迷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3)登革热: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可达39℃以上),伴明显乏力、厌食、恶心,剧烈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及关节痛(“三痛”),面、颈、胸潮红(“三红”),部分伴皮疹及出血表现(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
(4)寨卡病毒病:80%感染者无症状;少数人出现低热、皮疹、结膜炎等轻症,通常1周内自愈。孕妇感染可致胎儿“小头畸形”及其他严重出生缺陷。
(5)莱姆病: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淋巴结肿大等非特异症状,部分伴游走性红斑。中晚期可引发关节炎、慢性萎缩性肢皮炎、神经及心脏、肌骨骼系统损害。
(6)恙虫病:表现为畏寒、高热、全身酸痛、颜面潮红、皮肤黑色焦痂、淋巴结肿大;重症可出现颈项强直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生活中如何预防虫媒传染病
维护家庭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清洁,及时清理积水、花盆托盘、废弃容器等可能成为蚊虫繁殖的积水源。
保持住宅周边环境清洁:定期清洁房屋周边环境、水洼,消除孳生地。
确保宠物清洁卫生:外出活动后的犬、猫等宠物,应检查是否附着蜱、蚤等,必要时清理处理,避免将媒介带回室内。
常见问答
Q:蜱虫叮咬时,可以直接用力拔出吗?
不建议直接用力拽或拧。正确做法是:
(1)使用镊子(或专用去蜱工具),尽量贴近皮肤,把蜱虫的口器或头部夹住;
(2)轻柔地向外拔出,避免过度用力或扭转,以免口器断裂残留皮内;
(3)如遇阻力大,可稍等片刻或让被咬处放松,再继续缓慢拔出,直至完整取出;
(4)取出后用酒精或碘伏消毒伤口,如有红肿、发热或口器残留,应及时就医。
Q:曾经患过疟疾就意味着终身免疫?
不是。疟疾没有终身免疫。既往感染后短期可能产生一定免疫保护,但会随时间减弱,再次暴露仍有可能再次感染。反复感染还可能加重贫血、肝脾肿大等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因此仍需做好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