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生完娃到底如何科学瘦下来
  • 2025-08-14 来源:综合整理自中山一院、健康报、联勤保障部队第970医院等
  • 阅读量:193

生完宝宝后

许多妈妈会发现自己的体重

迟迟无法恢复至孕前水平

明明出了月子,体重却不减反增

这就是常说的“产后体重滞留”

若长期未予以干预,不仅影响体形恢复

还可能增加肥胖、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等风险


产后如何科学恢复至健康体重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什么是产后体重滞留

产后体重滞留是指分娩后6个月至1年,产妇的体重仍明显高于孕前水平。一般认为,若产后6个月体重未恢复至孕前±1千克以内,即可视为体重滞留,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体重增长过快:孕期体重超出推荐增长范围的产妇,产后脂肪更难以代谢。

睡眠质量差:频繁夜醒或熬夜照顾婴儿,导致瘦素(调节食欲的激素)分泌减少,疲惫状态下更易摄入高热量食物,体重控制困难。

缺乏规律运动:产后长时间静坐、活动减少,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阻碍体重恢复。

激素水平变化:哺乳期激素分泌变化,如催乳素升高,会影响脂肪分解与代谢。

饮食结构不合理:传统“坐月子”期间摄入大量高脂高糖食物,如红糖水、猪蹄汤,或哺乳期进补过度,均可能引发体重滞留问题。

长期的体重滞留可能带来以下健康风险

(1)影响泌尿系统健康:体重滞留会加重盆底肌负担,易引发咳嗽、大笑时漏尿等问题(盆底肌如同“弹簧床”,长期负重会失去弹性),还可能影响盆腔血流,增加泌尿感染风险。

(2)增加慢性疾病风险:每滞留1千克体重,患糖尿病风险增加约4%至7%,并可能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

(3)影响心理健康:身材变化易引发产妇自我认同感下降,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如采取不当方式减重(如盲目节食、滥用减肥药),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二次伤害。


产后如何科学减重

科学减重应在营养均衡的基础上,结合科学运动进行。产后女性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坚持纯母乳喂养:建议婴儿出生后前6个月坚持纯母乳喂养。哺乳可促进能量消耗,有助于母体脂肪的代谢。产妇可选择在哺乳结束后安排适量运动,避免因乳房胀满造成不适。

科学安排饮食结构:哺乳期应注重膳食多样化,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鸡蛋、鱼类等,同时确保每日摄入蔬菜400~500克、水果200~350克,建议选择深色蔬菜水果,以补充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适度运动,增强体力:顺产后6~12小时可下床活动,剖宫产术后24小时亦宜起身。运动应由轻至重,逐步过渡至每天有氧锻炼45分钟、每周4~5次。避免过早进行高强度运动或负重劳动,以免损伤尚未恢复的身体。

规律作息,保障休息质量:每日应保证7~9小时高质量睡眠,建议睡前半小时远离电子设备。母婴作息时间应尽量同步,产褥期尤其要保证母亲充分休息。婴儿3个月后逐步建立夜间连续睡眠,有助于母亲恢复作息规律。

家庭支持也不可或缺。家属应主动承担家务、减轻产妇负担,积极提供情绪支持,帮助其缓解产后焦虑,形成有利于身体恢复和体重管理的良好家庭氛围。


产后42天为体重评估的关键时间节点

建议在产后6个月至1年内

逐步恢复至孕前体重范围

较为理想的减重节奏为每周减重0.5千克左右,建议每周固定时间测量体重与腰围一次,并结合健康体重管理工具进行记录和追踪。

【体重测量方法】建议在清晨起床后、空腹、排便后、穿轻便衣物的状态下进行测量。应将体重秤置于平整、坚硬地面上,双脚自然分开、均匀站立于体重秤中央,待读数稳定后再记录。

【腰围测量方法】在站立状态下于呼气末测量,测量位置为肚脐上方0.5~1厘米处,保持皮尺水平环绕腰部一圈,贴合皮肤但不过紧,避免屏气或刻意收腹。

【健康体重管理日历】建议使用纸质记录本或电子工具,定期记录体重、腰围变化,并结合饮食、运动、睡眠、哺乳等健康行为情况进行管理,有助于发现规律并进行调整。


产后减肥常见误区

误区一:依赖减肥药或代餐粉此类产品虽能短期降低体重,但可能影响哺乳安全,甚至对产妇身体造成损害,切勿轻信广告宣传,应在专业指导下管理体重。

误区二:彻底拒绝碳水摄入碳水化合物是重要的能量来源。产后完全断绝碳水摄入,可能影响情绪稳定及乳汁分泌,不利于母乳喂养。建议优选粗粮、全谷类等低GI碳水化合物。

误区三:体重下降即为减肥成功减肥效果应综合考虑体脂率与围度变化。体脂率反映脂肪含量,围度变化体现身形变化,是更科学的衡量指标。

误区四:不吃晚餐可加速减肥长时间不进食会降低基础代谢率,造成代谢紊乱并损害肠胃功能。建议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水煮蔬菜、低脂酸奶等,保障营养同时控制热量。



责任编辑:蒋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