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一年农历八月十五,我们迎来了中秋佳节。除了赏月、吃月饼这些熟悉的习俗,关于中秋,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知识、独特的传统或是应景的美食呢?
中秋来源和故事
“中秋”又称“月夕”,最早见于《周礼》。春秋时期,帝王已有祭月之俗,后逐渐传入民间。据《唐书·太宗记》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至唐初,中秋已成为固定节日。宋代起,中秋节开始盛行,至明清时期,已发展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地位仅次于春节。
郑幕康 《嫦娥奔月》
中秋故事,不止“嫦娥奔月”!这些动人传说,快带孩子一起解锁。
吴刚伐桂:传说月亮上的广寒宫前有一棵高达五百余丈的桂树,繁茂参天。汉朝西河人吴刚,曾随仙人修道,但因触犯天条,被贬至月宫砍伐桂树。然而,这棵桂树每被砍伤,创口便即刻愈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刚始终未能将其砍倒。唐代诗人李白曾以此为题写下:“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玉兔捣药:“玉兔捣药”的传说出自汉乐府《董逃行》。月亮中有一只通体洁白的兔子,被称为“玉兔”。它手持玉杵,跪地捣制仙药,制成蛤蟆丸,相传服用后可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玄宗游月: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鸿都道士于中秋夜赏月时,忽生游月宫之念。天师遂施法,三人踏云凌空,直上月宫。然而月宫守卫森严,无法入内,只能俯瞰长安城。此时,一阵清越婉转的仙乐传来,精通音律的唐玄宗默记于心。回人间后,玄宗据此谱成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流传千古。
中秋传统习俗
吃月饼:“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当时仅是一种寻常点心。后来,人们逐渐将赏月与品尝月饼相结合,以月饼象征团圆,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祭月与赏月:《礼记》有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在古代,祭月是中秋节一项重要的仪式,帝王于秋分之日举行盛大的祭月典礼,以表达对月神的敬畏与感恩。后来,这一习俗逐渐传入民间,成为百姓在中秋之夜祈愿的方式。如今,赏月已成为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活动,家人朋友围坐一堂,仰望皎洁明月,感受秋夜清凉,共寄团圆之愿。
猜灯谜:猜灯谜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隐语”,即灯谜的雏形。汉代,“隐语”分化为以描摹事物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和以解析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宋代,人们将谜条悬挂于五彩花灯之上,供人猜射,灯谜这一形式由此定型。明清时期,猜灯谜在民间广泛流行,并成为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玩花灯:玩花灯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中秋活动之一。花灯制作工艺精巧,有的以彩纸糊裆,有的以竹篾编扎,灯上绘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传统图案,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
观潮:苏轼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中写道:“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在古代,除赏月外,浙江一带还盛行观潮之俗,澎湃潮声与皎皎明月共同构成中秋夜的独特记忆。
中秋雅味
田螺:清咸丰年间《顺德县志》载:"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没有小螺,因此肉质肥美,是食田螺的佳期。广州民间,不少家庭都有中秋食螺的习俗。
藕盒:中秋食藕,有寄托团圆之意。江南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馅儿,下锅煎至金黄,称为藕盒,或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
螃蟹:古时中秋宴俗,尤以宫廷最为风雅。明代宫廷尚食蟹之趣,螃蟹以蒲包蒸制,众人围坐共品,佐以酒醋增味。食毕,饮苏叶汤净口,并以苏叶水洗手去腥。宴席四周,鲜花、石榴等时令佳果环绕,席间更伴以中秋神话戏曲,风雅盎然,节韵悠长。